发新帖  新投票  回帖  关闭侧栏
隐身或者不在线

发表时间:2023-7-3 17:57

《论衡》卷34程材篇1文吏理烦职判功立不能守身辅将儒生长于匡救将相倾侧谏难不惧



达性畅情 发表在 国学问答|国学 华声论坛 https://bbs.voc.com.cn/forum-59-1.html

王充《论衡》卷34程材篇诗解1文吏理烦职判功立不能守身辅将儒生长于匡救将相倾侧谏难不惧

题文诗:
论者多谓,儒生不及,彼文吏见,文吏利便,

儒生陆落,诋訾儒生,以为浅短,称誉文吏,

谓之深长.是不知儒,不知文吏.儒生文吏,

皆有材智,而非文吏,材高而儒,生智下也,

文吏更事,儒生不习.而谓文吏,更事儒生,

不习可也;谓文吏深,长儒生浅,短乃妄矣.

世俗共短,儒生之徒,儒生亦自,相少何则?

由并好仕,学宦用吏,为绳表也.儒生有阙,

俗共短之;文吏有过,俗不敢訾.归非于儒,

付是文吏.儒生材非,下于文吏,所习之业,

非所当为,然世俗共,短之者见,将不好用.

不好用之,者由事多,己不能理,顺文吏以,

领之也夫,论善谋材,施用累能,期于有益.

文吏理烦,身役于职,职判功立,将尊其能.

儒生栗栗,不能当剧,将有烦疑,不能效力.

力无益于,时则官不,及其身将,以官课材,

以官为验,是故世俗,常高文吏,贱下儒生.

儒生之下,文吏之高,由将不能.世俗之论,

缘将好恶.今世之将,材高知深,通达众凡,

举纲持领,事无不定,其置文吏,备数满员,

足辅己志.志在修德,务在立化,则夫文吏,

以为瓦石,儒生珠玉.夫文吏能,破坚理烦,

不能守身,身亦不能,辅将儒生,不习于职,

长于匡救,将相倾侧,谏难不惧.案世间能,

建蹇蹇节,成三谏议,令将检身,自敕不敢,

邪曲也者,率多儒生.阿意苟取,容幸将欲,

放佚低嘿,不言也者,率多文吏.文吏事胜,

而以忠负;儒以节优,而以职劣.二者长短,

各有所宜,世之将相,各有所取.取儒者必,

轨德立化;取文吏者,其必优事,理乱者也.

  【原文】

  34·1论者多谓儒生不及彼文吏(1),见文吏利便而儒生陆落(2),则诋訾儒生以为浅短(3),称誉文吏谓之深长。是不知儒生,亦不知文吏也。儒生、文吏皆有材智,非文吏材高而儒生智下也,文吏更事,儒生不习也。谓文吏更事,儒生不习,可也;谓文吏深长,儒生浅短,知妄矣(4)。
  【注释】
  (1)文吏:掌管和熟悉文书、法令的官吏。
  (2)陆落:沉论。这里指失意。
  (3)訾(ǐ紫):毁谤。
  (4)知:疑是衍文。“可也”与“妄矣”相对成义,可证。

  【译文】

评论的人很多都认为儒生赶不上文吏,因为看见文吏处境顺利而儒生不得志,就诋毁儒生认为他们才智低下,称赞文吏认为他们才智高超。这是不了解儒生,也不了解文吏。其实,儒生和文吏都有才智,并不是文吏才智高超而儒生才智低下,只是文吏经历的事情多,而儒生没有做过罢了。认为文吏经历的事情多,儒生没有做过,是可以的;认为文吏才智高超,儒生才智低下,就荒谬了。
  【原文】
  34·2世俗共短儒生,儒生之徒亦自相少。何则?并好仕学宦,用吏为绳表也。儒生有阙(1),俗共短之;文吏有过,俗不敢訾。归非于儒生,付是于文吏也。夫儒生材非下于文吏,又非所习之业非所当为也(2),然世俗共短之者,见将不好用也(3)。将之不好用之者,事多己不能理,顺文吏以领之也(4)。夫论善谋材(5),施用累能(6),期于有益。文吏理烦,身役于职(7),职判功立(8),将尊其能。儒生栗栗(9),不能当剧(10),将有烦疑,不能效力。力无益于时,则官不及其身也。将以官课材(11),材以官为验,是故世俗常高文吏,贱下儒生。儒生之下,文吏之高,本由不能之将。世俗之论,缘将好恶。
  【注释】
  (1)阙:通“缺”。(2)非所当为:不该学习的。
  (3)将:郡将,作地方长官讲。(4)领:率领。这里是主持的意思。
  (5)论:评论。这里是衡量的意思。谋:商量。这里是选择的意思。
  (6)施(yì义):通“貤”。这里是区别轻重的意思。用:本领,才能。累:数。
  (7)役:驱使。
  (8)职判:这里指本职工作做得好。
  (9)栗栗:即“慄慄”,因恐惧而肢体发抖。
  (10)剧:繁难。(11)课:考核。
  【译文】
 社会上一般人都诋毁儒生,儒生们也自己互相瞧不起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都想做官并学习当官的本领,而且以文吏作为标准。儒生一有缺点,一般人就一起诋毁他们;文吏有过错,一般人都不敢去诋毁。把错的东西归罪给儒生,把对的东西归给文吏。其实,儒生的才能不比文吏低下,也不是他们学习的本事没有用处,而社会上一般人都诋毁他们,是因为看见地方长官不喜欢任用他们的缘故。地方长官不喜欢任用他们,是因为很多事情自己不能亲自处理,需要文吏来主持办理。于是衡量和选择人材,区别他们能力大小,希望对办事有好处。文吏善于处理烦杂事务尽力于自己职务,做好本职工作建立功绩,所以地方长官爱重他们的能力。儒生事事小心翼翼战战兢兢,不能担当繁杂的工作,地方长官有烦难疑问,不能效力。他们的能力对于处理时事没有用处,那么当官就轮不到他们身上。地方长官用做官的标准来考核人的才能,人的才能大小又以当官作证明,所以社会上一般人常常看重文吏,看不起儒生。儒生被轻视,文吏被重视,根源在于无能的地方长官。可见社会上一般人的评论,都顺着地方长官的喜欢与厌恶。
  【原文】
 34·3今世之将(1),材高知深(2),通达众凡,举纲持领,事无不定,其置文吏也,备数满员,足以辅己志。志在修德,务在立化,则夫文吏瓦石,儒生珠玉也。夫文吏能破坚理烦,不能守身,身则亦不能辅将(3)。儒生不习于职,长于匡救(4),将相倾侧(5),谏难不惧(6)。案世间能建蹇蹇之节(7),成三谏之议(8),令将检身自敕(9),不敢邪曲者,率多儒生。阿意苟取容幸(10),将欲放失(11),低嘿不言者(12),率多文吏。文吏以事胜,以忠负;儒生以节优,以职劣。二者长短,各有所宜,世之将相,各有所取。取儒生者,必轨德立化者也(13);取文吏者,必优事理乱者也。
  【注释】
  (1)今:若。(2)知:通“智”。
  (3)身:根据文意,疑是衍文。递修本无此字,可证。
  (4)匡:正。
  (5)相:官名。汉时中央王国与侯国的主要官吏,相当于郡太守、县令之类。这里和“将”连用,是泛指地方长官。
 (6)谏难:指冒着危险进行规劝。(7)蹇(jiǎn俭)蹇:忠诚,正直。
  (8)议:根据文意,疑作“义”,同音形近而误。三谏之义:《公羊传·庄公二十四年》记载,春秋时,曹国大夫曹羁三次规劝曹国君主,不被采纳,便离开了曹国。儒家认为这合符“君臣之义”。
  (9)敕(chì赤):通“饬”,约束。(10)取容:取悦。
  (11)失(yì义):通“佚”,放荡。
  (12)嘿(mò莫):同“默”。(13)轨:符合。
  【译文】

 像当今的地方长官,才智高深,地位显贵,起着纲领作用,事情没有不由他们作决定的,他们设置文吏,是为了填满名额,足以辅助自己实现志向。如果他们的志向在于修养道德,致力于提倡教化,那么文吏就会被看成瓦石,儒生就会被看成珠玉。文吏能解决困难问题,处理烦杂事务,却不能保持住自身的节操,那么也就不能辅助地方长官。儒生没有学习过文职工作,却善长于纠正过失,地方长官为非作歹,冒危险规劝也不惧怕。考察社会上能树立忠心耿耿节操的,实现三谏之义的,使地方长官检点自身,约束自己,不敢不正直的,大多是儒生。而迎合地方长官意志,不择手段讨喜欢和争宠幸的,地方长官想放纵,低头沉默不说话的,大多是文吏。文吏以处理事务占优势,在忠诚正直方面欠缺;儒生以保持节操占优势,在处理文职事务方面欠缺。二者都有长处与短处,各有合适的工作,当今的地方官吏,对二者都各有所取的。选取儒生的人,一定是讲究道德和提倡教化者;选取文吏的人,一定是注重事务和重视处理烦杂工作者。

隐身或者不在线

回复时间:2023-7-5 06:05
谢谢分享!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
看经典美图到三晋!



隐身或者不在线

回复时间:2023-7-5 06:05
谢谢分享!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佑天佑地佑人 送福送禄送寿
看经典美图到三晋!



发新帖 新投票
 回帖
查看积分策略说明快速回复主题
你的用户名: 密码:   免费注册(只要30秒)


使用个人签名

(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!并遵守相关规定贴文发布前,请确认贴文内容完全由您个人创作或您得到了版权所有者的授权。版权声明
   



Processed in 0.025553 s, 8 q - sitemap,